在写一篇来自新世界的书评,写的非常难受。有很多东西想要表达,但是不知道该如何组织,没有找到一个好的切入点。我也很久没有写长篇文字,语言支离破碎,写到一半涂涂改改,三番四次推翻原定的写法,越写越没信心。

那不如咱写点吐槽吧,反正博客是写给自己的东西,权当记录罢了。

建博客的目的,如果真要细究可以列出一大串,但直接原因是这样的:我最近心情很差,需要倾泻想法,找个像哈利波特里冥想盆一样的地方。本来flomo是完成这件事的,但是当我在flomo里写了一大堆七零八碎语句不通啰嗦累赘的东西后,我自己都不想看第二遍。

写的好不好不重要,好是很主观的评价尺度。问题在于,我的文字已经无法顺畅地表达我想要写的东西,就像一只卡了墨水的中性笔,断断续续,逐渐到了一种我无法忍受的地步。我又只有这一支笔,只能忍着,看它写掉一半开始墨迹断断续续,又不得不从头描一遍,把空白的地方依次尽力补全,好不容易补的差不多了,回头看看全貌,抖动的涂涂改改的笔迹和帕金森病人写的差不多。当我深切意识到我厌恶我写的东西,但我又真的需要写点什么后,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就产生了。提高写作表达能力就是必由之路,我不能装作没看见。

学习一项技能,关键点无外乎三部分,动力、门槛和反馈。门槛得低,这件事情得对我来说容易做,没有心理负担。作为练笔,我不喜欢发在社交平台上,没人喜欢在长长的信息流里刷出长文字内容,这会与周围的环境话题格格不入,所以我也就不去叨唠,“侵占公众资源”。但完全自己写在本地,没什么反馈也没劲。所以还是博客这个载体好,这种旧时代的冷清角落大半个月能有一两个活人访问就该打爆竹。但是呢,理论上他又是最开放的网络媒介形式(求各位路过的爬虫官爷回去帮我美言几句,提高下咱的SEO权重哈),任何人都能搜索到。这种潜在的被关注的可能性,产生了一种韵味悠长的,带着复杂情感的期待,非常迷人。

此外,传播学里一个著名的论点是,媒介即是信息。互联网时代,平台也是信息的一部分,会天然地影响信息的表达。很简单的例子是,一段随便发在微信聊天框里的入党申请书文本,和装在档案里盖章的拿在手里的文本,阅读起来的感受完全不一样。

一个完全受我控制的平台,赋予了我巨大的权力。我可以完整控制读者的阅读体验,进一步在茫茫互联网上找到志趣相同的网友。我可以选择在适合的地方选择衬线字体还是非衬线字体,加入我想要的组件,选择我喜欢的排版,埋下我想埋的彩蛋,写出我想要表达的内容,接收我所认可的事物,传递我要传递的价值,发我要发的癫。这是关于萨特所说的“选择”和“责任”的最好注脚。即使我几乎没有前端的知识,但有时间精力的话,想做到总能做到。

说到前端,最近没事干的时候喜欢浏览别人的博客,看看能不能借鉴博客主题,以及也想看看到底能写什么选题,所以以下收集了一些非常启发我的博客。

拾月

拾月佬的,十周年这篇 让我很感动,读完后我受到鼓励,一个小时后有了这个站点。在选题方面,他谈到可以有「深耕垂直领域」和「记录生活」两类。读他这篇之前我一直认为博客应该是要写深度好文这种,可能是因为大多数博客都是技术博客。看了他的才意识到反正是自己的东西,写什么都可以,写点小东西反而更能坚持,不要总是强行上价值。

完成比完美更重要。

时歌 太隐

这两位是前面提到的「深耕垂直领域」的代表。太隐哥是我在folo上关注的第一个博客,排版优美。最开始看的是毛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那篇,我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。时歌比我小两岁,但调研能力远强于我,在和自己专业完全不相干的地方能做到如此深度,实在令人佩服。

ACEVS 椒盐豆豉

acevs则是所谓「记录生活」类型的博主。很有意思的一个人,把日常生活的小事写的像诗。椒盐豆豉的记录很丰富鲜活,主题深得我意,以后折腾个类似的。

写到这里突然发现,虽然我从来没有和他们说过话,但是好像认识很久一样。也许博客的这种活人感和真诚感,是上古互联网的余晖。

总是说了这么大一堆,我们本来好像是要开选题会哈。我的意思是,从理论上来讲写什么不重要,写比一切都重要。但是实际上总是还要选题的,毕竟写作习惯是需要培养的,大家小学都是从看图写话、命题作文一步一步过来的。过度的自由就意味着绝对的茫然。

我之间想到一个很好的想法。由于目前的主要目的还是培养写作习惯,特别是对写作能力的训练。最近又重新翻看了汤拥华老师的《文学批评入门》,发现完全可以将每个章节的课后习题作为选题,写一点小段落当完成课后练习了,这样就不愁没选题。

实践起来很具体,也很系统,应该对写作能力的培养大有帮助。

flag就不立了,慢慢努力吧。今后一段时间先以这个idea落实为主,其他想到什么写什么,多多尝试。

用汤老师在序言里的话做结尾。

也许你现在仍然眼高手低,但并非停在原地。